未标题-1

看看

 
    详细信息 >详细信息
 
时隔近9个月思南读书会回“家” 走进上海新老建筑阅读“有温度的人民城市”
作者:webmaster

 “套用春晚小品的一句台词,想死你们了!”昨天下午,青年作家、思南读书会策划团队成员王若虚的开场白,引来现场一片会心的笑声。

  自2014年2月15日举办第一期活动以来,思南读书会6年多来迎来1200多位学者、作家、出版人,累计近5万人次走进“思南文学之家”。然而,今年春节前1月18日的读书会后,每周六风雨无阻的阅读之约暂停了近9个月。国庆长假第三天,又逢周六,思南读书会重启。有序排队、核验预约信息,走进“思南文学之家”的新老读者都感到惊喜:“这里更像家了!”

 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?背景墙一排木质书架,凸显了读书会的气质;中央大屏幕换成了凹屏,更适合“思南赏艺会”的艺术呈现。读书会开场前,两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带来一段鼓舞人心的鼓乐表演。墙面“穿”上了“绿墙裙”,如同一间温暖的客厅。“在一片法国梧桐掩映下的思南公馆里,这个‘家’连接作家与读者,连接深厚的文学阅读传统。”思南读书会总策划人孙甘露说,这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人士对上海这座城市给予作家、读者、出版人的环境印象深刻。

  “有温度的人民城市”是重启后第338期思南读书会的主题。“读建筑就像读书一般,一旦有感情,能产生互动,就会越读越有滋味。”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说,上海书展期间推出的新书《这里是上海:建筑可阅读》引发的关注,说明这座城市正在形成共识:建筑是值得阅读的。

  “上海不只是一座近代城市,还保留了非常完整的近代建筑风格,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出了上海建筑的丰富性。”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说,多年来上海建筑保护形成了共识:其一是保护文脉,上海是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城市;其二是永不拓宽的马路,留下的是人性化的尺度;其三就是建筑可阅读。

  “阅读建筑也是阅读人类自身。”伍江说,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景和舞台,记载着人类的生活、情感。谈到近期开放的南京路东拓工程,伍江认为,“东拓”是为了提供更人性化的城市生活与空间。“城市生活不是越快越好,应该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城市的街道上漫步。一座好的城市是开放的、便利的,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。”李天纲说。

  思南读书会进行的同时,这座城市各个角落,多场读书会吸引市民走入新老建筑,阅读新书,阅读城市。

  在上海中心大厦52层“最高书店”朵云书院旗舰店,作家赵丽宏的诗集《疼痛》举办线装手稿本首发式。《疼痛》出版4年来,已有14种外文译本。伴随线装手稿本首发,展出《疼痛》多种版本、作家手稿及书画作品的新展览在书店与读者见面。

  在福州路文化街,两家老牌书店——上海古籍书店、艺术书坊把敦煌文化、故宫文化“搬”到了书店里。连续14年举办的国风古籍节为喜爱传统文化的读者带来阅读大餐。两家书店以特色主题书籍和文创布置了“撼世奇观——敦煌文化主题书展”“风云激荡紫禁城——故宫六百年主题书展”,呈现《此生只为守敦煌:常书鸿传》《丝绸之路:十二种唐朝人生》《在故宫寻找苏东坡》《故宫的古物之美》等新书好书。昨天下午,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朱浒还带来一场“由画知汉——汉画像石里的汉代风情”讲座,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刻在石头上的历史。

  在上海,漫步马路、街区,领略可阅读的建筑魅力;读一本好书,参加一场读书会,正在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过节“新民俗”。

发表于:2020/10/5 10:47:22
[返回上页]
 

版权:上海拓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3-2015